預防過勞與減輕疼痛: 給身型小中提琴家的訣竅和指法選擇

黃心芸 (茱莉亞音樂院及寇蒂斯音樂院中提琴教授)

當我就讀寇蒂斯音樂院時,我的老師Michael Tree借給了我一把16.5吋(約41.9公分長)的中提琴,對於身高僅155公分的我來說,這把樂器有些龐大。記得當時我跟老師說:「Mr. Tree這太大了,我應該無法駕馭!」老師一派輕鬆地回到:「沒問題的,研究一下你是可以拉的,但注意不要受傷了!」這是我獲得過最好的建議之一了。

每一位中提琴家的身型都不一樣,中提琴亦是如此,一定要記得找到適合自己身體條件的樂器。縱使我有雙小手,然而因為我的手臂夠長,背也夠寬,稍微偏大的中提琴還是能擁入我的懷抱。倘若不只手小,背和手臂也都小的演奏者,或許就只能往小一點的樂器方想去找了。以我為例子的話,16.5吋的中提琴是我的極限了,難以想像我能夠好好演奏17吋(43.2公分)的樂器,我也不該嘗試演奏這麼大的樂器。

挑選樂器的邏輯:

  • 在提琴的第一把位演奏時指距最大,手較小的人若需要努力撐大才能演奏,可以嘗試琴頸較細或者指板較短的樂器。

  • 演奏高把位是另一種不同的挑戰,如果上高把位時不易爬過(繞過)琴身,試著找琴身比較瘦的樂器,長度(尺寸)的話則不用變小沒有關係。

  • 越大的中提琴重心會離身體越遠,如果因此拉琴的時候身體會向前傾,或導致頸部及脊椎周圍肌肉緊繃,要考慮使用較小的樂器。

即便是身型極為相似的兩個人,也不一定會適合同一把樂器,關節和肌肉的柔軟度還是會因人而異。挑選樂器沒有一定的準則,多看看、多試試,直到找到演奏時不會造成任何不適,一把好聽又能舒適駕馭的樂器為止。演奏中提琴時手小並不會是一種劣勢,這群中提琴家反而在學習的過程會更注重如何保持放鬆和維持身體的機動性,日復一日尋找更好的技巧而不滿足於現況,努力讓琴與身體合而為一。

對中提琴家而言,在每次練琴前暖身非常重要:

  • 先充分伸展全身上下,喚醒身體各部位的感知能力,瑜珈或氣功也都是不錯的選項。

  • 準備夾琴時,想像自己是棵大樹,身體是聳立的樹幹,樹枝從背的上半部開始向外延伸至周圍的空間,然後手臂隨著拉下弓的動作慢慢展開,演奏時應該也要能感到如此寬闊的空間感。

  • 扎實的訓練手指,每天花30-40分鐘練習各個不同調性的音階,包含雙音音階、半音階和琶音,有助於提升手的靈敏度。

身心靈皆經過充分的暖身之後,練習或演奏時我們跟音樂的連結自然會更加緊密,接下來許多事情也就船到橋頭自然直了!

縱使暖身過了,有些指法在中提琴上還是會感覺不好拉,伸展起來很吃力。在扎實的基礎上,很多疑難雜症可以在「常規」之外找到解答,例如:使用大提琴指法、半把位、大跳和運弓技巧等等,這些特殊技巧能幫助我們在演奏這些樂段時,避免肌肉疼痛和保持身體放鬆。

特殊的指法運用

第一把位尤其是有許多升F、升D和升G的樂段,對於身型較小的中提琴家格外不易,許多音需要伸展才能拉得到,手腕很可能會因此過度拉扯導致受傷。以下是其中幾個實用的解法:

  • 使用大提琴指法,避免需要伸展的指法。(譜例1)

  • 靈活運用正常把位和半把位,左手猶如毛毛蟲爬行一般爬上爬下,自由的穿梭在指板。(譜例2)

  • 維持左手的活動空間,避免琴頸滑到虎口,否則手會被卡住。

增強左手小指強度

對手較小的中提琴家來說,小指在C絃上要乾淨俐落的發聲比較不容易,不過因無名指和小指的筋是相連的,我們可以用以下的小細節幫助脆弱的小指:

  • 小指按絃時,無名指同時按下協助施力。

  • 將左手手臂帶向身體,像是繞過琴身一般,如此可以讓按絃更強而有力,這類用強壯的肌肉協助較弱小肌肉的作法,不僅可以更有效率的施力,也能幫助發出更美、扎實和圓潤的音色。

練習左手大跳

相較於手大的中提琴家可以活用能屈能伸的長處,手小的人更常需要大跳才能演奏出一樣的音樂,因此如何乾淨俐落又準確的完成高難度跳(換)把為就更加重要了,尤其是像譜例3這樣的音樂。以下是練習大跳的小訣竅:

  • 把指板想像成一張地圖並烙印在腦中,如此一來就可以在腦中模擬出每一步的路線圖和距離。

  • 記住每一個大跳的音分別演奏時的手感。

  • 來回演練大跳直到身體能夠自動導航,好的手感和聽力結合一起才能造就出好的音準。

演奏譜例4中的音樂需要在許多不相連的音(斷奏)之間完成大跳和換把位,讓左手整隻手臂引領動作,手指放下時要充滿信心,不要有絲毫遲疑。

左右手互助

右手是左手的摯友,雙手要合作完成動人的音樂詮釋,在不犧牲品質的前提下,右手可以利用弓速、輕重和時間點的排列組合巧妙地掩飾左手拿些「不可能的任務」,例如在譜例5中,第二小節的第一個和絃,四個音是兩個一組落在不同的把位上,與其試著一次拉出整個和絃,把它拆成兩組分解動作後再細心的把它們相連起來是更好的解答。找到呈現音樂的優先順序,讓耳朵引領自己去發掘音樂世界。

樂段出處:

譜例1:巴哈 第三號小提琴無伴奏組曲 前奏
譜例2:巴爾托克 中提琴協奏曲 第一樂章
譜例3:舒尼克特 中提琴協奏曲 第一樂章
譜例4:貝多芬 弦樂四重奏,作品131 詼諧曲
譜例5:巴哈 第六號大提琴無伴奏組曲 薩拉邦德舞曲

練習的方法

每天量力而為制定練習計畫,設定實際期待達成的進度並徹底執行,如果中途倦怠了,休息一下再回來專注練琴,音準和聲音的質量應該隨時都要維持最高水準,不能妥協。

我自己練琴時會分成「冷」和「熱」兩個不同的階段,在「冷」的階段理性、扎實地鑽研技巧,慢慢有系統性的累積實力,像砌磚牆一樣按部就班,一步一腳印。常常有學習弦樂器的學生們期待一步登天,不過如果衝太快又缺乏對音樂的深刻理解,很有可能會在學習的過程中疏忽了音準、節奏上,甚至是表情的細節。在「熱」練習階段中,我會專注在檢視音樂性上,避免過度思考或針對技巧的審視。兩個截然不同的練習階段各自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卻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學習音樂的過程很多人會感到自己的不足,千萬別因為還不能演奏某一個樂段而太過苛責,繼續嘗試但毋須自暴自棄,有時這跟每個人的生理條件優勢也有關聯,身高155公分的我無法當自己有168公分,為自己的身體量身打造適合的技巧是每位中提琴家很重要的課題。沒有人完美無缺,而智者將自身的優勢最大化。

致老師們

當我還是學生時,遇過數位恩師,他們只跟我說:「多嘗試,發覺新天地,你做得到的,注意不要受傷就好了!」David Takeno重新幫我打造了弦樂演奏的基礎,但幾乎什麼也沒說就做到了;Yehundi Menuhin藉由練習瑜珈教我尊重身體,還有持之以恆的精神;Peter Norris常常讓我省思自己音樂上的決策和教我如何傾聽;Michael Tree鍾愛Harry Houdini(史上最偉大魔術師之一),他相信每件事情都有另一種解法,他也是創意指法大師;Sam Rhodes傳授給了我如何從作曲家的角度聆聽和演奏音樂。

因為這些寶貴的學習經歷,我從不指使學生們做這個、做那個,這會囚禁他們的思想。當然,年輕的學生需要很多指引,但他們也需要勇氣學習獨立思考以及養成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才能得出最適合自己的演奏方式,而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幫助他們整理想法。相較於模仿其他音樂家,學生們自己找答案的過程困難許多,但同時也會到更多樂趣和成就感。

Previous
Previous

由内而外

Next
Next

Playing the Viola with a Small Frame